第五百八十五章 一个农村娃进城的故事(《梦想充电站》求收藏)(2 / 3)

?

喏,对方只把鼠标轻轻一碰,光标就动了。

大杂院隔壁住的年轻人于志胜,大家叫他阿胜,阿胜告诉他,可以自考。

阿胜比熊忠伟大两岁,黑龙江人,比他来得早些。

两人后来一起合租、搬家,做“室友”两年多。但自考要学很多“没用”的东西,浪费时间,熊忠伟揣着父母的辛苦钱,只想缩短学习时间,尽快学些“真本领”。

熊忠伟还听人说,京都的很多大学里可以旁听,海淀大学城有不少这样的“旁听族”。

第一次跟别人去燕大旁听了一次,熊忠伟心砰砰直跳,自己竟然真的来到了京都,亲耳听着曾经心中神一样的燕大的老师讲课,这么容易就实现了,没有想象中的重重障碍。

京都来对了!熊忠伟很振奋。

一起旁听的人后来再没有出现过,但是熊忠伟坚持了下来,他决定系统旁听燕山大学计算机系和信息管理系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

每天一早,熊忠伟从菜场一块钱买回5个馒头,然后到理科教室抄墙上贴出的课表,安排自己一天的学习。

自此,他也成了一名北大的“学生”。

“没有抱怨的权利”

2002年第一次回家过年之后,熊忠伟突然觉得压力巨大。

亲戚朋友们听说他去京都“上大学”了,无不打听他的情况。

从小就很要强的熊忠伟不等别人来问,就先自己拍胸脯“京都好得很!我在那边学得很好!”

“保证”之后,自己的头顶却乌云密布。

学了半年以后,熊忠伟发现自己根本学不通,刚来时那种新鲜感和兴奋感被迷茫和焦虑淹没了。

2002年,熊忠伟和阿胜一起搬到燕大博雅塔背后的大杂院,两人合租一间15平米的单间。

两张床、两张桌子,随处可见的书堆,门口则乱放着电炉子和炊具,摆着几瓶小罐头瓶装的自制腌蒜苔。

在这里,熊忠伟度过了最艰辛甚至煎熬的一年半,不是因为物质艰苦,而是因为彷徨茫然。

租住的院子是京都老式四合院改建的大杂院,房东老太住着大屋,院内其他三面搭建了五六间小屋,住着考研、自考的学生、在中关村工作的上班族,还有一家打印店。

人人都沉默而忙碌。

熊忠伟只能逼着自己,每天起早贪黑穿过门口那条狭长黢黑的小巷子,到教室去,到图书馆去,听课、看书,听不懂也要听,看不懂也要看。

合租的阿胜已经放弃了刚来京都时想要学点什么的想法,开始尝试找工作,做各种兼职,甚至想过开一家院子里那样的打印店。

阿胜也曾经成绩优秀,考上了一所一本大学,因为所学专业非自己所爱,又沉迷于网络游戏,读了一年就被退学。

年轻气盛的他索性来了京都,想学计算机。

“那时候很多社会上的学校打广告,说到京都可以学什么学什么,来了以后才知道是骗人的。”阿胜考虑过自考,但最终放弃了。

最迷茫的时候,熊忠伟也开始跟着阿胜干,万一学不下去了,只好找找别的出路。

学习之余,熊忠伟跟阿胜一起上街发传单,到街头推销小收音机,到房产公司做业务员。

发传单,反而亏了押金推销小收音机,走向陌生人简直是煎熬。

一对母女看他可怜,专门停下来听他讲,他反而紧张得说不下去。

最后两人竟亏了600块钱。这些尝试让熊忠伟更加挫败,也让他去除了杂念,破釜沉舟,华山一条路,必须继续学下去。

“在长达一年半时间里,我一直处于巨大的焦灼和压力之中,苦于没有人指引,只能逼迫自己更加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