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竞争对手上门(2 / 3)

没有足够的活儿可以干,直接的就会影响到工钱的收入。

为了安抚他们,胡建军这时候将洗姜价格上调一块钱的政策给抛出来,顿时就起到了很好的安抚作用。而且,胡建军还告诉他们,量少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上来,确保他们可以想洗多少就会有多少。

再加上本身就是关系不错的近邻,有了胡建军的加薪和保证之后,几位帮忙洗姜的除了钟英之外,其他人都没有任何一点点怨言。

胡铭晨的奶奶钟英,要是不说点气话,那也不是她老人家的脾气了,毕竟前一天她还能分到一百多斤洗,隔了一天,就只有三十来斤,她当然会不高兴。

好在这种低数量并没有持续多久,也就是两天的时间,就出现了几何倍数的增长。

那些在胡铭晨家这边得到了甜头的卖姜人,就像蔡老哥那种,回去之后,一定会把这个消息宣传给同村的亲友的嘛。

一听说好点的姜挑出来,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并且已经有了活生生的例子,那有便宜不占就是傻子了。

所以啊,一时间,那些挖了生姜的人家,在将生姜背回家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分拣,最好的一部分挑出来,打算卖到胡铭晨家去,剩下的再拿到街上出售。

就算是一些以前并不知道或者并不打算要到黄泥村的胡铭晨家卖姜的人,现在也在做这样的一个动作。

分拣一下,就可以多三四分钱一斤,就算只是二三十斤,也差不多就多得一块钱。一块钱在很多城里人看来并不多,可是在偏僻落后的杜格乡,一块钱是可以干很多事情的数目了,买盐巴,一家人可以吃一个月。

在口口相传之下,所有卖姜的人似乎很快就形成了一个默契,就是最好的姜卖到黄泥村,中等和差点的卖到杜格街上。

即便单户人家卖给胡铭晨家数量少了,可是,然而愿意来他家卖姜的人大幅度飙高,这就使得他家的收购量很快就达到了每天一千斤的收购量。胡铭晨家一下子就显得比以往更加忙碌。

一毛五的价格也不是一成不变僵固在那里的,为了随时掌握市场的价格脉动,胡铭晨每天放学后,都会到街上几家收购生姜的门口转悠一下。

胡铭晨就是个小学生,还背着书包,因此走到哪里都不会显眼,更何况,那些人忙着收姜,也不会有人在乎他的存在。

为了确保收购最好的生姜的价格优势,胡铭晨当现街上出现价格波动之后,他回到家也会要求胡建军和江玉彩在第二天跟着调价。

在收姜的一开始,很多人还会心有余悸,价格始终维持在低价位,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外面有人有人来到杜格乡收购生姜之后,价格就开始出现了上涨的行情。

偏僻落后,会让当地人对外界的讯息获取上出现延迟和落后,但是外面那些来收姜的人,这一点就敏感得多。他们有些人甚至已经从终端信息的获得和分析上,大概知道了今年的价格趋势,最起码不可能还会像去年那样亏,剩下的只是赚多赚少的区别。

有了这样的判断,提价抢购生姜就成了势在必行的常态。

伴随着的是,胡铭晨家对好姜的收购价格也从一毛五慢慢涨到了一毛八,两毛。按照胡铭晨的设定,他家始终维持着至少三分钱的价格优势。

虽然胡建军和江玉彩一再叮嘱那些卖姜的不要曝露他家花高价收好姜的事实存在,然而怎么可能会一直瞒得住呢。

天下本来就没有不漏风的墙,何况杜格乡就那么大,那些收姜的与不少卖姜的也是熟识,时间一长,胡铭晨家这种破坏市场行情的做法就引起了人家的不满。

这天胡铭晨放学回到家,居然在家里面看到两个“熟人”坐在家里与胡建军做不愉快的谈话。

之所以说是熟人,是因为这两个人胡铭晨每天至少会和他们又一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