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朝议亲征(1 / 3)

与此同时,紫禁城御书房里,英宗皇帝正看着王振一党与百官争吵。

争吵的议题当然是御驾亲征。

作为成祖朱棣的重孙子,宣宗朱瞻基的亲儿子,身上自然流淌着尚武的血脉。

他太爷爷朱棣从小就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受封燕王之后更是镇守北平,靖难时重新打了一遍天下,五次亲征漠北,打的蒙古人抱头鼠窜,赫赫武功传遍大江南北,天下无人不服。

他爷爷就不说了,只当了一年的皇帝,还来不急展现什么武功。

不过他爹厉害啊,朱元璋带着朱棣打天下,朱棣就带着朱瞻基打蒙古,登基之后还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也有能拿得出手的功绩。

虽然自己也是三次北伐,但是都不是亲征,更别提打的磕磕绊绊的云南了,这些年和蒙元、和云南土司、和福建浙江的叛匪打了不知道多少次,国库都快打空了,更别提自己的内库。

要不是王振在勉力支撑,自己的内库恐怕早就可以跑马了。

当然,自己亲爹留下的一群文武大臣也有一些功劳。

不过自己要想压得住这群文武大臣,就必须在武功上有所建树。

此次蒙古犯边,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英宗皇帝不禁想起早上那一幕。

今晨,兵部收到八百里急报,瓦剌进犯大明,也先带着数万人马在大同外烧杀抢掠,连参将吴浩都战死沙场,当真以为我堂堂大明好欺负么?

于是他叫来王振,和他商议亲征事宜。

御书房内,英宗皇帝坐在软塌上,对面小凳上坐着王振王公公。

英宗看了看王振,问道“先生可知大同的事?”

王振点点头,答道“回皇上,内臣已经看过大同的折子。”

英宗继续问道“先生有何看法?”

王振略微思索了一下,答道“大同参将吴浩战死,应从厚抚恤,以收军心。”

英宗点点头,又接着问“还有么?”

王振也是接着答道“还要传旨大同宣府诸镇,严加守备,勿使蒙元余孽越过边墙。郕王爷的车队已经开始起运粮食,大概十几日便可运抵大同。内臣也让兵部准备军器,打算等郕王爷的车队回来,就让他们把军器也运过去,朝廷也可以少征发一批徭役了。”

英宗点点头,笑道“我这个弟弟啊,真没想到他搞出的买卖居然可以帮到朝廷。”

王振听了也是笑道“全赖陛下英明。不过话说回来,郕王殿下这个买卖当真不错,朝廷少征发百姓服徭役,那百姓的生活就会轻松很多啊。”

英宗笑了笑,突然问道“此次蒙元犯边,朕打算御驾亲征,先生你看如何?”

王振听了心中一惊,旋即答道“陛下御驾亲征,军心必然大振,鞑子闻风丧胆,必然远逃漠北。”

“呵呵,先生过誉了。”英宗在软塌上笑着说道。

王振作为一个宦官,必然挑着皇帝喜欢的话来说。不过他毕竟也是司礼监掌印,专权八年之久,已经锻炼出一定的大局观,所以继续道“陛下此次亲征,三大营是必然要带的。”

英宗点点头。

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是负责拱卫皇帝的军队,属于大明最核心的战营,拥有最强悍的战斗力,五军营是步兵,防御最内圈,三千营配马,属于骑兵,负责巡哨,神机营装备火器,负责外围防御。

皇帝每次亲征,必然带着三大营,这是惯例。

王振继续道“十五万石粮草已经开始起运,月底就会运到大同,陛下如欲亲征,军器随军带过去就可以,就不必单独起运了。只是这军队,如果只带三大营,不足以威慑蒙元,还需抽调一批京营。”

英宗点头道“大明有先生,是大明之幸啊。”

王振连忙起身行礼“陛下过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