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建文帝恩泽苏州(1 / 3)

两个聪明人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不好再隐瞒什么了。

“我不在乎祖上是什么地位身份,被人追杀的日子可不好过。我一直追问我爹,想把家族的身世搞清楚,我爹呢,总是跟我讲现在还不是时候,将来会告诉我的。”况且叹口气道。

云丝丝想了想道“也是,你还太小,你爹不可能告诉你这些,也是怕给你造成心理压力。”

“那你当初为什么肯帮我呢?”况且问道。

云丝丝笑道“这话你不用问我,但凡吴中人士听说了这件事,都不会袖手旁观,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帮你。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恨南巧云吗?她若是在外乡干这一出也就罢了,偏巧是在苏州府。谁不知道建文帝陛下对天下人有恩,对江浙人恩情最大,尤其是咱们苏州府。这里的老百姓世世代代都不会,也不应该忘记这位明君。”

况且理解了,也许况家一直逃亡在外,反而对江浙尤其是苏州府的人对建文帝的感情陌生了。

元末争雄时,苏州府为张士诚死守,在诸雄中也是张士诚最为富有。攻下苏州后,朱元璋恨极了,就征收过度的租赋来惩罚苏州府的百姓,连带着整个江浙都划入“惩罚区”。

一般而言,惩罚性的措施只是一时的,过后就应该取消。可是朱元璋、朱棣父子两个就是有这个狠劲,将惩罚性措施变成了永久性的国策,而且留了遗诏世世代代不许更改。

除了实行惩罚性的赋税政策,朱元璋还规定,江浙人不许当户部尚书。终明朝,只有崇祯末年重臣倪元璐当过户部尚书,算是特例。倪元璐也拿出太祖宝训来推辞,可是崇祯不许,坚持任命他当户部尚书。

崇祯困于天下财富耗竭,国库空虚,饿殍遍野,盗匪猖獗,实在无可奈何,只好任命重臣倪元璐,指望这位能臣变戏法想办法生出钱来。

倪元璐固然是名臣,更是明末著名书法家,道德文章艺术造诣可谓登峰造极,无一不精。但帝国大厦将倾,凭他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挽救大明的颓势,最后也只能一死以谢天下。

况且想到建文帝,想到苏州税赋,就联想到倪元璐,忽然想若是他自己处于倪元璐的地位又能如何?

其实也没办法,唯一能救急的只有打土豪分田地,重新分配天下财富,以使中央财政得到缓和。可是让一群既得利益者来推行此事,岂不是与虎谋皮,怎么可能产生效果?

崇祯也不是没想到,他穷极了,就跟宰相商量,没收所有富户的财产。宰相哭着告诉他陛下,现在天下没造反的只有富户了。

这句话明明白白的道出了大明朝亡国的真正原因,国家到了只有富人不造反,穷人没法活的地步,不亡何待?

明朝不是亡那区区五十万八旗骑兵,也不是亡于李自成、张献忠,而是亡于一群庞大的既得利益者——文官集团日积月累的腐蚀。从上到下把持朝政的正是这群官僚,崇祯已经完全被架空了。

建文帝即位后曾一度全面废除朱元璋对江浙实施的惩罚性政策,所以江浙人最先高喊建文帝圣明天子。可惜永乐篡位后,又全面改了回来,一切尊崇太祖既定政策。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为朱棣夺取帝位的最大功臣道衍回到家乡探亲,看望自己的姐姐。而他姐姐拒绝见面,隔着窗户把这个身处高位的弟弟骂得狗血喷头。天下第一文臣道衍竟然被骂哭了。被姐姐骂醒后,他才知道自己固然信奉的是所谓天道,在举国百姓眼中,却是个国贼,连姐姐都对有他这样的弟弟感到耻辱。

道衍幡然醒悟之后,开始全力帮助建文帝逃亡。正是由于道衍的帮助,才使得建文帝转危为安,终生没有被朱棣派出的鹰犬嗅到踪迹。

天下的事往往就是这么诡异,这么前后相悖。

“南家不也是苏州府人吗?”况且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