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人事大变动(2 / 4)

无数目光朝朱秀投去,夹带羡慕、嫉妒、钦佩、仰慕诸多情绪。

朱秀升任中书侍郎还不到半个月,就突然调职成为殿前司副都指挥使,许多朝臣对此大感惊讶。

按照众人猜测,朱秀是会被当作后备宰相来培养的,没想到掉转过头往禁军中发展去了。

不少钦羡朱秀文采之人暗道可惜,在他们看来,朱秀满腹才学,弃笔从戎简直是暴殄天物。

也有如魏仁浦、范质、王溥、郑仁诲这些重臣,早早明白皇帝心迹,朝朱秀投来祝贺目光。

朱秀对众人纷纷报以微笑,颔首致意。

忽地,他敏锐捕捉到一道不同寻常的目光,似惊讶、似警惕,暗藏争锋之意!

朱秀心有所感,稍稍侧头望去,在人群里和那道目光的主人对视。

赵匡胤!

朱秀能感觉到,赵匡胤的目光里充满疑惑,似乎想不明白,为何朱秀也会进入殿前司,阶位还稳压他一头?

自从河东回到开封,赵匡胤的日子却不好过。

先是母亲病重,然后是刚刚产子不久的发妻贺氏也病重,生下的儿子赵德昭听闻身子弱,还不知道能不能养活。

上个月,晋升侍卫步军都虞候的赵弘殷也病了,据说是老爷子到城郊赛马,然后跑到河里游水,染了风寒所致。

朱秀听闻后深表同情,真是个不让人省心的老头子。

一家子老弱病残,够赵匡胤忙活一阵子了。

最糟心的是,贺氏生的儿子,第一个赵德秀已经夭亡,次子赵德昭又是个药罐子,能不能活命还得看天意。

赵匡胤仕途顺畅,子嗣却颇为不顺。

故而赵匡胤近段时间也没闲工夫打探朝中消息,他也没资格参与柴荣召集的几次御前小型会议,根本不知道朱秀会进入殿前司任职。

赵匡胤可是铆足了劲要在殿前司干出一番成绩,不曾想上头空降来了个朱秀。

虽然想想,以朱秀的能耐和柴荣对他的宠信,进入殿前司担任要职也正常,可赵匡胤心里还是有些不爽。

在他看来,朱秀就应该老老实实在中书省任职,将来做个宰相难道不好?

非得来殿前司争功?

不爽归不爽,赵匡胤面上笑呵呵一团和气,朝朱秀遥遥抱拳示意。

接下来,又是一番人事变动。

万年打酱油的陶谷难得的成为中书侍郎,搭档王溥负责中书省事务。

满朝皆知自先帝时代起,就对陶谷此人不喜,没想到这次竟然能调任中书侍郎,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劲爆消息,惹来群臣一阵窃窃私议。

陶谷老头倒是泰然处之,大声叩首谢恩,毫不理会一众朝臣对他指指点点。

其他重要方面,工部侍郎景范加同平章事、判三司,成为新一任计相,掌管国家财税大权。

历任三司使都有加同平章事衔的先例,这次也不意外。

枢密副使魏仁浦升任枢密使。

原枢密使由郑仁诲兼任,这次加侍中,同时让他卸任枢密使,担任宰相又不领实职,其实就是在为致仕做准备。

郑仁诲毕竟是元老功臣,柴荣还需要借用他的名望和经验来稳定朝局,不会一下子将所有元老重臣都清理出朝堂。

王溥兼任礼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

这个消息朱秀之前倒是不知,想来应该是柴荣临时起意。

看来,王溥出任宰相这段时间,工作干的不错,让柴荣很是满意。

魏仁浦熬了几年,终于当上枢密使,也算是实至名归。

多年来,魏仁浦最让人诟病之处,就是他从未参加过科考,只是以先帝幕僚的身份成为高官。

魏仁浦的用途多在幕后,为郭威出谋划策,所以表面看起来也没多少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