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鏖兵伍(2 / 3)

无双群侠传 朔望月78 3175 字 2022-05-21

已的手段,往往消耗惨重,也不能得胜。而且宋军虽然野战不行,但守城却是拿手好戏,有诸般器械物资之助,便是如虎添翼。

宋金交战多年,彼此也是知根知底。宋军不怕金兵攻城,但畏惧与金兵野战。据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说过一句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金人凶悍可见一斑。正面大军交锋,宋军对金兵少有胜绩。

若不是朝廷有令,不能叫金兵入境,扰乱民心,夏衍德岂肯列阵河上,与敌人正面相抗,他宁愿三万兵都缩回城内,等金人来攻。实际宋军早已存了坚壁清野的心思,连信阳城附近的树木都砍伐去不少,不教敌人用来攻城。

敌人若敢不自量力,一万五千人就敢攻城,他留一万人守城,二万人在城外策应,必能大胜,若是配合得当,全歼敌军也未可知。

夏衍德当即下令,西侧五千人转道向南,做出追击之势,但只许追,不许追上。自己带领中军一万,也做足架势,直指信阳。至于东翼五千兵马,仍是按兵不动,留在坝上。

对岸金军旌旗招展,队列不住往返,看似还有不少兵力,但夏衍德知道,这些全是假的。对岸金兵不过一万五千多人,眼下大部尽皆过河,对岸最多数百人。但他用兵谨慎,即使猜到也不愿撤去坝上军力。敌将用兵爱用险招,不排除又杀个回马枪。

郭汾阳等人当时就看出夏衍德意图,云锦书道:“那夏衍德也不是一味草包,他表面如此调兵遣将,实际却是暗暗下令,各部缓缓而行,切莫急着追上敌军。”

萧平安奇道:“这是为何?”

李云政抢先道:“他怕的是金人回来抢夺河东渡口,扎下营盘,再图深入。如今金人长驱直入,却是一招笨棋。”

“所谓,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这道理夏衍德自然也懂。

宋军原在河东,距离信阳六十里,路程上已是吃了大亏。更是连夜行军,多的已经走了三十余里,少的也走了二十多里。如此疲惫之师再奋起直追,不消金人动手,自己就能累死一半。

敌军出其不意,自最困难之处强渡,确实出他意料。眼下先机已失,阻敌于岸的策略已经失败,更不能轻忽大意。

因此他如此调遣,全是虚张声势,不过是为了日后朝廷追问,有个托词。我追了,只是没追上。

夏衍德其实怕的是金军回头,先占据渡口,是以留五千人在坝上,怎么也不肯撤走。金军孤军深入,又是轻装,最多携带三日之粮,根本不需与他们正面冲突,若无补给,三日之后,其必自乱阵脚。

“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六日。”信阳至渡口最近不过三十里,东岸也只六十里,最多两日之功,但供养一万五千人大军,遣发劳役也要过万。饿虎岭能渡官兵,却难大量运来粮草辎重。自己只要守住东岸渡口,便掐断了金军的补给,令其变作孤军。

所以夏衍德一见金军不回渡口而战,反是直奔信阳,那是心花怒放。打定主意,装装样子,故意追不上,叫金军去信阳围城,至于城中和一路百姓损失,他根本不放在心上。

梁辅臣迟疑道:“金人想是太过托大,自以为能摧枯拉朽,一举攻克信阳,因粮于敌。”因粮于敌便是从敌军的领土上获取粮食,不但减少了后勤补给的负重,令行军更为迅捷,同时削弱了敌军的实力,反叫敌军缺少粮草。《孙子作战》篇云:“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张易之摇头道:“不会,夏将军既已坚壁清野,岂会在外面留下粮仓,除非他有办法以雷霆之势攻克信阳,还不能叫守军烧毁存粮。”

慕小倩插口道:“若无蝗灾,他这战法倒可能成功。”

众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