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四章 会心贰(2 / 3)

无双群侠传 朔望月78 3130 字 2022-05-21

,绕个弯儿,正中那铺兵膝间“曲泉穴”。那铺兵毫无防备,脚下忽地一软,人朝前扑倒,未等倒地,后石又至,正中头顶“百会穴”,当即晕去。

几人都是目瞪口呆,都去瞧柴霏雪。却听她轻描淡写道:“婆婆妈妈,磨磨唧唧,想看就看,这么多废话作甚。”

慕小倩拍手笑道:“妙极妙极,正该如此。”

德秀道:“阿弥陀佛,女施主你犯了杀戒了。”其实他也看的明白,柴霏雪用的巧劲,刚好将那铺兵打晕。

柴霏雪根本不去理他,也不说话,只冷眼看沈放。

沈放暗地好笑,他是领教了柴霏雪的脾气,明明是她自己也好奇,却把事都推给别人。上前几步,俯身在那铺兵腰间一探,取招文袋在手。他也不是忽然起意,寻常铺兵,都是赍文书于怀,一来贴身好放,不怕风雨,二来快速奔走,尽量少携物品。这铺兵却腰间挂着个大大的招文袋,一摇三晃,故而叫沈放有些好奇。

触手便觉沉甸甸,袋口只简单打了个结。沈放举起看了几眼,才伸手解开布袋,探手入内,却是取出一摞书信,拿根白带捆扎的整整齐齐,足有七八寸之厚。

几人都跟上前来,看沈放解开白带,一封封翻开信件,只是扫了眼封皮,便即略过。

自有信笺,便有了信封。秦汉时,文书和书信大都是刻写在木板和竹简之上,为了保护其完整无损,便用两块刻成鲤鱼形的木板,夹在文书简牍之外。木板上刻有三道线槽,用绳捆绕三圈,然后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线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上黏土并加盖印章,以防私拆。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信封。

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说:“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说的其实便是拆信之事。“尺素”乃是一尺长左右的白色生绢,借指小的画幅或是短的书信。

魏晋以后至南北朝,书信逐渐由木质演化为纸质。信封改为由两片厚蓝纸制成,但两边还画有鲤鱼图,自然也不再用泥封了。

直到唐宋,国人仍爱仿制鲤鱼形信封。因此,信封又常被称为“双鲤”、“鳞鸿”。

德秀自沈放手中拿过一摞,看了几封,笑道:“我道是什么,原来是前方士卒的家书。你私劫家信,可是犯了死罪。”

自秦时起,便有军中文书代士卒刻写家书。不少将军都曾执笔为士卒亲写家书,以示爱兵之意。

慕小倩只觉索然无味,道:“那快放了回去,弄醒这兵儿,叫他去吧。我就说你们不要多事!”此前分明她也出言怂恿,此际却全扣在别人头上。

沈放头也不抬,仍是一封封扫过。百余封信一遍扫过,又重头再看一遍,这次看的更快,不多时手中只留下五封书信,仔细端详。

慕小倩自沈放手中夹手抢过一封,看了封皮几眼,朝柴霏雪一扬,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士卒寄封家书实属不易,不知家人如何记挂,你竟半路拦截,当真是毫无人性,岂有此理。”

柴霏雪一直冷眼旁观,见沈放迟迟不放回,心下已是不耐,又听慕小倩挑拨,气道:“装腔作势,一般的书信,这几封有何古怪,你又瞧出什么门道来了?”

沈放这才抬起头来,道:“我只是有些奇怪,军中家书,都是文书代笔,你便就算给银子,何人帮你多写两页?为何这五封送去燕京的家书都要厚上一些?”

慕小倩还道他有何高论,嗤笑道:“燕京城中,多的是大户人家,岂是乡野之地可比。人家自己会写字,多写几页也碍得你事?”自地上取过沈放放下的信笺,翻弄几封,笑道:“你瞧这七八封里,必有一封厚些,又有什么稀奇。”

沈放道:“一百三十七封家书,燕京以南,河南东路、河北东西两路,另大名府、真定府,沿途皆有。唯独到了燕京便止,燕京之北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