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茅塞顿开(2 / 3)

在挑选对方,对方也在挑选我们,面对中介机构的推荐,先看被推荐人的材料,觉得谁不合适就放弃,合适的接着进行电话沟通,面谈,候选者还要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直到双方都满意,才能确定意向,整个过程并不简单。”

“佳怡当时不是在陶氏化学任部门高管吗?怎么到了昌达集团?”童伟一直想问这个问题,今天终于找到了机会。

叶佳怡接过话题,“从杜克大学毕业后,我进了陶氏公司,先做基层管理,后来做到部门高管,做了三四年,因为个人原因,我辞职在家休息了两年,之后陶氏邀请我回去,但我害怕身体承受不了那个工作强度,就选择一边在家继续休息,一边寻找别的机会,这个时候,正好中介公司找到我,向我推荐了昌达集团。”

“叶总是杜克大学毕业的?还在陶氏做过部门高管?怪不得呢。”秦院长感到超乎想象。

童伟解释道“佳怡在高中时期是学霸,情商智商都很高,读的也是985大学,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杜克大学读ba。”

实底被老同学抖出来,叶佳怡觉得有点脸热,“嗨,我们的团队成员其实都很优秀,丁总是大型国企的财务处长,高级会计师,徐总,薛总和沈总,都在大国企担任过高管,关总跟我们是同时代数学系的大学毕业生,办公室杨主任是学中文的。”

叶佳怡这番间接介绍管理团队成员的话,也是想让客人知道,昌达集团这家民营企业的管理团队,并非一帮乌合之众。

“这样的管理团队,是昌达集团能发展到现在规模的必要保证。”林副院长赞赏道。

“各位领导和专家,从你们的视觉衡量,昌达集团有没有管理高新技术项目的能力?”关云天这个问题,问的有些直白,其实跟这些技术专家和技术官僚们说话,也没有必要拐弯抹角。

“单从管理的角度看,把电池材料和整装技术放在昌达集团,我认为非常合适。”林副院长虽然赞同,但是有条件限制。

关云天听得清楚,对于高能蓄电池技术,对方虽然很想跟外界合作,但非常慎重,条件把关很严。

晚餐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结束后,关云天让两位司机将客人们送回宾馆,并告诉客人,明天早餐后,会让司机接他们去公司总部。

第二天上午八点半,司机将秦院长一行接到昌达集团总部,未做停留,由关云天亲自带路,领着客人们去北部山区参观林业种植项目,“秦院长,各位领导和专家,先带你们看看昌达集团的涉农项目。”

(本章未完,请翻页)

半个多小时以后,车在树林里的便道穿行,到了北部山区,只见一眼望不到边的核桃林,郁郁葱葱,核桃树之间,是间作的草药。“关总,这片核桃林有多少亩?昌达集团以传统制造业起家,怎么想起做这个跟林业有关的项目?”老朱问道。

“这片林子接近四万亩,朱处长说的没错,我们确实以传统制造业起家,但地方政府请求配合他们帮助北部山区的村民脱贫,当时也给了一些优惠政策。昌达集团是植根于这片土地的企业,我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农村人,所以,跟公司管理层商量后,决定投资这个项目。”关云天解释道。

“想法非常好,既为山区村民脱贫致富做了贡献,又为企业自身增加了效益,这地里的中草药?”秦院长有些不解。

“哦,中草药是为原来的上市公司旗下一家中成药厂配套种植的原料。其实,涉农项目风险很大,我们搞了林产品的深加工,才使项目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在核桃林转了一圈,关云天又带着客人们参观了核桃加工厂,观看了核桃的去皮、烘干和脱壳等过程。

回到城里已经十一点半,午饭后休息到两点,下午,关云天带着客人先参观了核桃油加工厂,又去原来的轮胎厂和德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