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6章 退路(2 / 4)

蜀汉之庄稼汉 甲青 63 字 9个月前

陈王(即曹植)游东阿鱼山,制梵呗之谱,才刚刚从梵文里领悟到音韵之道。

(注:曹植应该是第一个探索并总结诗歌格律的人,诗歌的格律,南北朝才初成,直到唐才完全成熟)

冯某人的文章,却早已是集音韵之大成。

怪不得就连陈王,也要自叹不如。

至于武略,那就更不必提。

此等人物,百年难遇。

若司马昭没有见过冯某人便罢,最多也不过像司马师那样,明知有可能对上冯某人,但未必没有胆量一战。

但他偏偏见过,不但见过,而且还亲自交谈过。

再加上自家大人也曾败于此人手下。

而自家兄长更惨,打败他的,听说正是冯某人亲信军将所率的亲卫。

每每想起冯某人与自己交谈时的谦和模样,再想起大人与兄长的遭遇。

特别是兄长去后,司马昭独自一人面对西边的压力,曾连续做了好几天的噩梦:

面有谦和之色的冯某人,站在他的榻前,谦和地对自己说,司马郎君,起来了,想不到我们又见面了。

他的身后,是肃杀冲天的铁骑,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随时要冲过来把自己踏成肉泥……

所以,自己着急来邺城,其实未必不是存了畏惧之意。

想到这里,司马昭悚然一惊,记起了对面还有大人。

“大人,我……”

“不必如此。”

司马懿似乎已是看透了司马昭的心思,“敬佩也好,畏惧也罢,冯明文这个人,确实是个极为难缠的对手。”

说到这里,他还自嘲地笑了一下:

“为父当年还不是被人称是畏蜀如虎?但如今呢?不畏蜀的又有几人?”

真不信邪的,多是跟随先帝去了下面。

就连自己的儿子……

想到这里,司马懿看向司马昭的眼神,又多了两分理解:

“你畏之惧之,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司马昭被自家大人说穿了小心思,脸上微微一红。

“但我们司马家,现在不能退啊,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司马懿叹息,“只要大魏还在一日,我们就一日不能退。”

司马昭面上再泛起羞愧之色,低声道:

“大人,孩儿知错了,孩儿明日就立刻回洛阳。”

“不必了。”司马懿摇头,“既然来了,就没有必要着急回去了。”

说着,他用略带深意的目光看向司马昭,“我这里正好有一事,想要让子上你去办。”

司马昭连忙站起来:

“大人请吩咐。”

“我想让你再去一趟长安,再去见一次冯明文,帮我给他带一句话。”

司马懿顿了一顿,似乎是要让司马昭集中精神听清楚了,这才接着说道:

“君欲取洛阳乎?”

司马昭大吃一惊,“大人,这?”

“不要紧张,先坐下。”

司马懿的手向下压了压。

司马昭有些忐忑地坐下,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司马懿,他似乎着急想要从自家大人身上得到答案。

司马懿却是没有立刻回答他的话,只是问了一句:

“子上,依你之见,洛阳可守乎?”

司马昭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摇头:

“虽然我们有一拼之力,但……恐怕很难。”

司马懿笑了一下,也不知道是在笑什么。

只是继续问道:

“既不可守,那你觉得,汉军为何要裹足于函谷关,迟迟不愿意攻打洛阳?”

司马昭有些犹豫地回答道:“大概,可能,是因为与吴寇有盟约?”

语气里,颇是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