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3章 天不亡朕(2 / 4)

蜀汉之庄稼汉 甲青 268 字 9个月前

,于是前往查看霹雳落下之地,就发现了这个玉盒。”

“他们部族的人认为是神灵赏赐,所以把它带回去,世代供奉。”

“哦?”孙权摩挲着盒子上面的七根玉柱,若有所思地问道,“那他们为什么又把它上贡了?”

“陛下,这自然有缘由的。”

吕壹的身子弯得更低了一些,以让孙权能听得更清楚:

“这些年来,汉人屡屡有商队翻过哀牢山,对交趾南边的蛮戎行欺诈压迫之事。”

“这些事呢,原本也不干大吴的事,毕竟他们多是在扶南国北边活动,那边的蛮戎,与大吴无甚往来。”

“只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两年来,连扶南国周围都出现了汉人商队的踪迹,扶南国及周属部族,皆是心向大吴。”

“他们当然不愿叛吴向汉,只是汉人商队手段诡诈残忍,这些蛮戎,不堪其扰,所以这一次前来上贡,就是想请陛下给他们主持公道。”

想要请大吴英明神武的孙大帝主持公道,不表示诚意怎么行?

只是大吴乃泱泱大国,什么东西没有?

大吴皇帝,什么东西没有见过?

想要表达诚意,不容易啊!

所以族长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先的决定,把族中供奉的宝物上贡,换取孙大帝的支持。

非常合理,毫无ps痕迹。

反正孙权听完,听不出有什么疏漏。

至少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蛮荒之地蛮戎,怎么会拥有这等鬼斧神工的雕玉盒子。

只是明知道手中的翡翠玉盒有秘密,且明明眼睛可见,却偏偏无法打开,这让孙权心如百爪抓挠。

“如此精巧的玉盒,价值本就不菲,而能以此盒所藏之物,定然是宝物。”

“但想要取出此盒中的宝物,则须得解开这七根玉柱。但此七柱形制,却是朕从未见闻。”孙权叹息,“如之奈何?”

吕壹虽然读书不多,但心思却是转得颇快。

特别在涉及孙权的事情上,他自然是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把东西送过来之前,他就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了。

但见他小心翼翼地建议道:

“陛下,臣有一个建议,就是不知妥不妥当。”

“哦?你有办法?”孙权看向吕壹,“但说无妨。”

“臣听闻,都乡侯(即诸葛恪)博览群书,见识多广,就连那傒囊那等传说之物都认得,陛下何不让人画此七柱送往柴桑询问一番?”

所谓认识傒囊,是指诸葛恪任丹阳太守,平定山越时,有一次外出打猎,在两山之间,看到有物如小儿,伸手欲引人状。

随从左右不识,皆是惊恐不安。

唯有诸葛恪面不改色,上前拉住它的手,把它带离原来的地方。

说来也奇怪,那东西一离开原来的地方就死了。

事后左右皆问其故。

诸葛恪回答道:

“此事在《白泽图》内有载:‘两山之间,其精如小儿,见人,则伸手欲引人,名曰“傒囊”,引去故地,则死。”

左右皆深佩服之,以为神明。

经此一事,山越人对诸葛恪越发敬畏。

而这个事情在吴地流传开来后,吴人皆道诸葛恪博学多识。

孙权自然也对这个传闻颇感兴趣,曾亲自问过诸葛恪。

诸葛恪没有否认。

故而此事的真相是什么,唯有当事人知晓。

此时经吕壹一提醒,孙权也想起了此事,他立刻对这个提议颇为赞赏:“言之有理。”

——

柴桑离建业有一千来里,看起来很远,但实则两城皆在大江边上,船只往来,极是方便。

不过七八日,从建业来的急信,就送到了诸葛恪的手里。